返回
-海洋馆-
bcategory
当前位置:
海洋馆
>
多孔动物门
>
寻常海绵纲
> 物种内容
穿贝海绵|clionid
分类:寻常海绵纲
别名:, 浏览量:1309
区域分布:
现代海洋
主要特征:
穿贝海绵是一种黄色的能在软体动物的壳上钻洞的海绵。
穿贝海绵简介
穿贝海绵是一种黄色的能在软体动物的壳上钻洞的海绵。
一种常见的有很大破坏性的海绵叫穿贝海绵,它们能够在珊瑚的石
穿贝海绵
灰石骨架上穿孔,使里面的珊瑚动物死亡。穿贝海绵并没有想从珊瑚中获取什么食物,只是想找个地方生活,一旦它们固定下位置,会逐渐向四周的珊瑚礁扩展,直到里面所有的珊瑚动物都死亡。珊瑚礁中大多数的生物侵蚀都是来自穿贝海绵和其他穿孔海绵。
能溶解并钻入含钙的物质(如石灰石、珊瑚和贝壳)内。幼体固著在这些物质上,钻穴道而发育为成体。能破坏海贝,使其不致在海底大量积聚,故有生态学意义。
古生态和分类
穿贝海绵在现代海洋里的分布非常广泛,在我国
沿海
也很常见,动物幼体常在其他动物的介壳或石灰质岩石上穿凿
孔道
居住。其中最普通的是Spondylus的介壳,几乎采集到的每个介壳上都有这种构造存在 。
现代的穿贝海绵,除了穿孔在石灰质的岩石上以外,被穿孔的介壳最普通的是斧足类的介壳。在东京湾所观察到的种类中,除了Spondylus外,还有Chama和Ostrea。这些斧足类都是用一边介壳粘附在“底岩”上的固定底栖者,而且都是生活在浅海及潮汐带附近的介壳比较坚厚、壳面粗糙不平的种类。似乎表示这类海绵对于它穿孔居住的介壳有一定的选择性。
在古生代的化石中,现在知道的被这“类”海绵穿孔的“介壳”包括斧足类、腕足类、腹足类、层孔虫等门类。如果再分析每一时代的某一地层中的标本,则可以发现它们好像也都限于同一种属或同一生态和形态类型的介壳上。北美泥盆纪的Clionoides属的穿孔在Iowa州Cedar Valley市中发现了许多标本(Fenton andFenton,1932),但是都限于厚壳的Atrypa(主要是A.waterlooensis)介壳上,并且穿孔部位都在腕瓣上。这一种腕足类据原作者的研究是用肉柄粘着或用壳质支持着固定在海底的。Clarke所记述的泥盆纪Topsentia devonica的穿孔一般都在不规则块状及球状的Stromatoporoid类的层孔虫群体上,穿孔的部位都限于群体上方,并且“群体”增长的方向也就是穿孑L延伸的方向。
英国志留纪的Topsentia(?)prisca的穿孔发现在Pterinea的介壳上。Clionolitheshackberryensis的“寄主”比较不固定,但最普通的是腕足类的Strophonella及Schizophoria和Floydia属腹足类的介壳,前两者具有轮廓相似的介壳外形。Fenton夫妇所描写的白垩纪化石种Cliona cretacica的穿孔都在Exogyra和Gryphaea类的介壳上。这两种斧足类在白垩纪海中所占的生态地位大致和现代海中的Ostrea,Spondylus等相近。它们的介壳的构造形态所表示的功能的适应也是大致相近的。Abel所记载的德国中新统地层中的Cliona穿孔一般都限于同一种斧足类介壳上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Cliona”类穿贝海绵在生态上和现代属大体上是一致。它们的幼体所穿孔栖居的介壳可能都是一些浅海边潮汐带附近海底或岩石质海岸上的固定底栖的种类。而且都是一些介壳比较坚厚的类型。
所有发现穿孔的介壳或
骨骼
(层孔虫),依其固定方式和介壳表面结构的性质,可以分为几类。有一类,如Stromatopora和Spondylus等的介壳表面粗糙不平,寄主包括介壳和骨骼,都是粘着固定在海底的。有一些,如Atrypa,Meristella,Pterinea是用肉茎柄或
韧带
在海底或岩石上固定着的,介壳表面则比较平坦。另外有一些,像欧洲始新世中的斧足类及Conus等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一些介壳都是比较特别厚重的种类。这些被穿孑L的“寄主”的类型的不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穿孔动物枝体构造及生活习性上的不同,同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分类上的意义。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化石穿贝海绵至少有10个“种”,分属于四个形态属。事实上这些形态属基本上的差别不大,主要表现在孔道的大小和孔道的分布形式。
我要供图
温馨提示
请登录后才能分享供图。可以在此分享你拍摄该物种的图片,或分享你的潜水故事,或分享你的水族经验。感谢你的参与与分享!